导言:随着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节,煤炭消耗的增加会使污染排放增加,灰霾天气污染也将加重。绿色和平综合近期有关灰霾与大气污染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5)是灰霾天气的主要成因,而中国近年来的灰霾天数的增加、空气质量的下降与近年来煤炭消耗量激增有直接关系。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悬浮粒子特指空气中那些微细污染物,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中小于10微米直径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悬浮粒子,它们能够聚积在肺部,危害人类健康。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对人体危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详细]
阐述:PM2.5的构成中一半来自烟尘、粉尘,另一半来自其他污染物,目前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在城市中心区所有污染源中的贡献比例已分别达到66%、90%和26%。对于烟尘、粉尘形成的PM2.5,汽车尾气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详细]
解决措施:提高机动车的排放标准,是减少颗粒物排放最为有效手段之一:2004年7月1日,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国2排放标准;2005年12月30日,北京实施国3排放标准,之前已上市并通过国3标准的车型可延迟1年安装OBD。2006年12月1日,北京禁止在京销售未安装OBD的新车。2007年7月1日,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乘用车国3排放标准。2008年1月1日,国4燃油在北京上市;2008年7月1日,重型商用车国3排放法规实施;2011年7月1日乘用车国4排放标准全面实施,而商用车国4排放标准也在有望于2012-2013年实施。[详细]


阐述: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细颗粒的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详细]
解决措施:中国东部地区过去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带来了煤炭消耗的快速增长,却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担。据统计,东部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污染物单位面积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4.4倍和2.7。面对这样的形式,国家领导实地考察,颁布各种法规...[详细]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并讲话。李克强强调,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增长的过程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而环保既是发展,也是转型。李克强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鼓励各地根据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详细]
1、引发呼吸道阻塞或炎症
穿越屏障以后,细小的颗粒物开始以各种形式在呼吸道中兴风作浪。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是,这些细微的颗粒物本身,滞留在敏感的呼吸道中,引起局部的阻塞和炎症。研究显示,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75%在肺泡内沉积。我们可以想象,眼睛里进了沙子,眼睛会发炎。[详细]
2、致病病毒搭“顺风车”入体内致癌
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多环芳烃进入人体的过程中,细颗粒物扮演了“顺风车”的角色,大气中的大多数多环芳烃吸附在颗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颗粒物上,大颗粒物上的多环芳烃很少。[详细]
3、影响胎儿发育造成缺陷
近年的一些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殖能力正在明显下降,环境污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来自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详细]
1.空气净化技术和防护设备
空气净化技术的出现是伴随着空气污染的出现而出现的。现阶段人类的空气净化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室内空气净化”,即针对有限的空间进行空气质量的优化。[详情]
2.离子净化技术
通过电离器将将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发散到空气中。这些正/负离子可以附着于空气中的颗粒物,从而使其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进而使得颗粒物会附着到附近如墙壁或家具的表面上,或彼此附着发生沉积现象进而从空气中脱离。[详情]
3.专业防尘口罩
防尘口罩拥有2个规格,主要是具有不同等级的防护标准。最高端的FFP3级具有99%的过滤效率,售价30元左右,普通的FFP2级过滤效率94%左右。[详情]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留言本
抗癌健康网-癌症,肿瘤网-努力打造一流的癌症肿瘤交流平台
CopyRight 2008---2009  抗癌健康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148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