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抗癌健康网!  
放入收藏夹 | 返回首页

生物反应调节剂

2010-04-05

抗癌健康网

手机看网页

导读:以Oldham为代表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将其概念定义如下:BRM是指能调节、增强、兴奋和恢复机体生命功能的一大类生物药物。

    一、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基本概念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是国际上广为关注的全面调节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生物制剂。

    生物反应调节剂主要有生物工程细胞因子、过继转移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偶联物和基因重组分子疫苗。其调节作用对象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等人体中枢性调节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因此,国内外专家将BRM作为维持神经(N)、免疫(I)、细胞基因(C)和内分泌(E)这人体四大网络(NICE网络)平衡的有效调节剂,在新世纪保健中生物反应调节剂也成为个体化修复亚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调节机理

    随着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细胞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细胞基因表达和调控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并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发现和新概念,逐渐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细胞基因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网络学。近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人类认识复杂而精密的生物整体调控奠定基础,并可进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IE网络)除了各自独具的经典内容外,共同担负着控制机体内基本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和防御。三个系统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均广泛。神经系统以神经纤维、神经递质和神经肽支配和作用于各种组织器官,其中也包括内分泌和免疫组织器官。内分泌系统则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控制各器官,如胰腺、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以及释放的各类激素广泛影响各组织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功能。免疫系统的胸腺、脾、遍及全身的淋巴组织以及骨髓产生和释放出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抗体、补体等一系列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也包括神经内分泌的组织和器官。

    NIE网络系统具有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对内外环境信息的感受和传递。各类理化、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刺激信息均可直接或间接地由三个系统感受和传递。但也有偏重,如神经系统感受和传递冷、热、触觉等刺激的信息;内分泌系统感受和传递发自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各类信息;免疫系统则主要感受和传递生物性因子,如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刺激信息。

    NIE网络系统间相互联系的信息分子主要是各类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分子。以往认为,神经系统产生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肽,激素由内分泌组织合成释放,免疫分子仅是免疫器官的产物,这种认识已被打破。大量研究证实,这些信息分子恰好是三个系统组织共同具有的,其相应受体也广泛分布于三个系统的组织和器官。例如IL-1、IL-2及其受体在脑组织中存在,淋巴细胞可表达产生β-内啡肽和生长激素及其受体。一些细胞表面分子也可在三个系统细胞上重叠分布,如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可以存在于免疫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垂体细胞也存在于胸腺内树突状细胞。啮齿类动物神经元细胞和胸腺细胞共同表达Thy-1抗原。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分别存在着极其严密和精细的内部调节机制,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网络,通过相互刺激、相互制约,达到系统内部的自我调制和相对稳定。但三个系统的内部调节机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某些环节或机制上相互交织,由此构成机体内***立体网络调控,对于在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适应症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源于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免疫网络调节实践,早在1908年,Paul Ehrlich提示年青机体内存在着保护机制,使突变的细胞克隆能潜伏几十年而不致发展成为肿瘤。以后,Burnet创立了免疫监督理论,机体的免疫监督机制可以识别与防御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这亦是如今研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主要理论基础。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学者们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免疫促进剂,在细菌及其产物中进行大量筛选工作,对于有效的细菌制剂又进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希望能找到化学结构明确、活性高的成分。其次,随着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胸腺素、转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过渡到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0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从天然植物中发掘出有效免疫调节药物,人参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及黄芪多糖等亦相继报道。70年代各种细胞因子相继发现,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的发展使细胞因子的大量生产有了可能,为基础与临床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90年代初,白细胞介素-2(IL-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干扰素(IFN-α)相继批准上市,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新的细胞因子陆续发现,有关细胞因子的理论与细胞因子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与热点。这就使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研究进入了人体抗衰保健的一个新时代。

    二、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分类:

    细胞疗法---过继免疫中效果最好的一种疗法,可采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PBMC,亦有采用骨髓血或脐血或肿瘤内浸润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LAK并进行回输。改进的LAK有粘附性AK、PH-AK和CIK及肿瘤细胞破碎物或纯化肿瘤抗原共培养LAK及DC/LAK。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白介素-2,TCGF,PROLEUKIN)、IL-1、TNF、IL-12、IL-18、FLT-3L、BPO、IL-7、IL-15GM-CSF、G-CSF、IL-13、IL-3、IL-4、IL-10、TGF、VEHF、NGF
其他生物制剂和动物制剂---胸腺素(日达仙、胸腺五肽)、胸腺因子D、 胸腺肽、转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和胎盘转移因子等)、胎盘脂多糖、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乙肝疫苗、小牛胸腺肽、华蟾素、斑蝥素、免疫核糖核酸 (Immune RNA,免疫核酸,iRNA)、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核酸-酪素(核酪)

    微生物制剂--- 沙培林(Sapylin,链球菌722低毒菌株经培育和青霉素处理制成的冻干制剂,与OK-432类似)、溶血链球菌SU(溶链菌制剂,OK-432, Picibanil)、高聚生(Highly Agglutinative Staphylococcin,HAS,有效成分为超抗原金葡菌肠毒素C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SEC))、胞必佳(noca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 N-CWS,红色诺卡氏菌菌体制剂,主要成分为诺卡氏霉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和粘肽)、A型链球菌甘露聚糖 (多抗甲素,α-Polyresistin,Polyactin A)、短小棒状杆菌菌苗 (短棒菌苗,丙酸杆菌,可化舒,Propionibacteriumacnes,COPARVAX)、、、冻干麻疹活疫苗、卡介苗 (Vaccine Calmette-Guerin, 结核活菌苗,BCG)及核酸多糖(PNS)、伤寒杆菌脂多糖 、灵菌素( Prodigiosin ,神灵杆菌脂多糖,灵杆菌素) 、亮菌甲素(假密环菌甲素)、 乌苯美司 (Ubenimex, 抑氨肽酶素,抑氨须酶B,BST了BESTATIN)、西佐糖( Sizofiran, 裂裥多糖,裂褶多糖,Sonifilan,Schizofilan) 、

    植物制剂---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其他成份等,如香姑多糖、银耳多糖(银耳孢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云芝蛋白多糖,云芝多糖K)、猪苓多糖、茯苓多糖、猴头多糖、灰树花多糖、银耳多糖、树舌多糖、虫草多糖、海藻多糖、螺旋藻多糖、魔芋多糖、人参多糖、党参多糖、当归多糖、枸杞多糖、牛膝多糖、黄芪多糖。其他成份包括有植物血球凝集素(植物血凝素,PHA)等

    其他---聚肌苷酸-聚胞苷酸 (Polyinosinic Acid-Polyinosinic Acid,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聚肌胞苷酸,聚肌胞,Poly I:C) 、聚腺苷酸-聚尿苷酸(Polyadenilic-Polyuridylic Acid,聚腺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聚腺尿苷酸,聚腺尿,PolyA:U) 、替洛隆( Tilorone ,泰洛龙,乙氨芴酮) 、异丙肌苷 ( Inosine Pranobex,Inosiplex, Methisoprinol, Isoprinosine, ANAVIR, IMUNOVIR,ISOVIRAL) 、盐酸左旋咪唑(驱虫速) 、景糖丙苷(异丙叉景天庚酮糖酐)、双嘧达莫(潘生丁)、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紫草素、氧代赖氨酸、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 增噬力酸---近年来因中药中富含此物而而应用于减肥及其他治疗中,因国外应用于减肥及风湿关节病治疗中发生肾损伤而将此类中药禁止出口进入西方国家,因此此药不宜大量应用,事实上所有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抗氧化作用的药物超大剂量应用均可能出现肾损伤甚至肾衰竭,国外已把此药列入肾毒剂和致癌剂范畴)

    三、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分述:除版主特别注/标明*表明版主自主组文外,其他大部分内容是源自多方资料综合而成)

    *细胞疗法---过继免疫中效果最好的一种疗法,可采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PBMC,亦有采用骨髓血或脐血或肿瘤内浸润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LAK并进行回输。改进的LAK有粘附性AK、PH-AK和CIK及肿瘤细胞破碎物或纯化肿瘤抗原共培养LAK及DC/LAK。培养用试剂主要是IL-2,另外还有IL-1、PHA、OK-432、GM-CSF,理论上OK-432类BRM可致PBMC产生IL-1/2/6/12、TNF、GM-CSF等,是最好的培养添加剂。
细胞因子

    干扰素 Interferon(INF)

    [药品来源]本品系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所产生的,或由基因工程制备的一组蛋白。
    [功效]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免疫调节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和抗肿瘤活性抑制肝纤维化。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致肝纤维化、重型肝炎,急、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干扰素按其来源分为天然干扰素与基因工程干扰素;按其抗原特性、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分α、β、γ三型。

    病毒性肝炎治疗以干扰素α应用最多。

    常用的干扰素制剂有:

    (1)国产人白细胞干扰素α: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

    (2)国产重组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赛洛金、上海生物干扰灵):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300万国际单位、500万国际单位;

    (3)国产或中外合作生产重组干扰素α-2a(沈阳三生因特芬Intefen等):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300万国际单位、500万国际单位;

    (4)国产或中外合作生产重组干扰素α-2b(安微安科安特芬、深圳海王因特龙等):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300万国际单位、500万国际单位;

    (5)美国产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A):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300万国际单位、500万国际单位、1000万国际单位,近有长效IFN推出(一周一次用药);

    (6)古巴产重组干扰素α-2b(英力克):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300万国际单位;

    (7)瑞士产重组干扰素α-2a(罗扰素,R0feM—A):粉针剂:300万国际单位、450万国际单位,近有长效IFN推出(一周一次用药);

    (8)英国产类淋巴细胞干扰素(惠福仁,Wellferon):天然干扰素,含22种α亚型。注射液:1毫升含300万国际单位;
 
    (9)美国产复合干扰素(干复津):粉针剂:9微克、15微克;

    (10)进口天然混合干扰素口含片(肝灵素):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

    (12)国产重组干扰素新制剂:如皮肤或五官科制剂及脂质体制剂等:

    (13)国产/进口重组干扰素GAMMA(IFN GAMMA):粉针剂:100万国际单位。

    [使用方法] 干扰素-α-殷肌注或皮下注射,干扰素-β、干扰素-γ一般静脉滴注,药物剂量,疗程依病情而定;

     (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每次300~600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连用2~4周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12周;或300~500万国际单位,每周3次,疗程16周。如在1个月后病毒复制没有下降,可考虑增加剂量。如在3~4个月未获改善,可考虑停药。

     (2)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α,300~600万国际单位,每周3次,疗程6个月以上。

     (3)治疗急性丙型肝炎,降低慢性丙肝的发生率:干扰素-α:300~600万国际单位,每周3次,疗程6个月。

     (4)治疗慢性丁型肝炎:干扰素-α,500万国际单位,每日肌注1次,连用2个月,如有效,继续用至HDV RNA消失。

    [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α、β、γ三型干扰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基本相似。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具有多样性,但大多数与剂量相关,且多为可逆性,停止治疗后可以恢复。剂量小于300万国际单位时,在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轻或无,且为暂时性。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有:

    ①流感样综合征:在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头痛、关节痛、乏力不适。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出现发热,体温可升至38~39℃,6~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内自然消退。流感样症状的反应强度与干扰素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有关。

    ②神经系统反应:疲劳常见,多出现在用药4~7天内,且疲劳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干扰素剂量有关。约10%病人出现短暂的感觉异常,手脚麻木。少数病人可出现嗜睡、失眠、眩晕、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偶见抑郁、焦虑、癫痈发作、昏迷。

    ③血液系统反应:常见的为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少数可伴有轻度贫血,减少剂量或停药后可迅速逆转。

    ④消化系统反应: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但继续用药多可自行复常。

    ⑤泌尿系统反应:约20%治疗者出现暂时性尿蛋白排泄增加,偶可出现可逆性的肾功能不全和肾病综合征。

    ⑥心血管系统反应:少见,可出现心动过速、早搏、低血压或高血压,偶可出现心房纤颤,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

    ⑦内分泌系统反应:偶见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糖、低血钠,偶见高血钾、低血钙。
 
    ⑧皮肤反应:局部疼痛、硬结,长期应用少数病人出现脱发,偶见皮疹。

    ⑨免疫系统反应:部分病人可产生抗干扰素抗体。此抗体可干扰干扰素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可诱发自身抗体包括器官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抗体,是否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尚在观察中。
 
    ⑩其他:口干、出汗增加、体重降低、偶见咳嗽、呼吸困难等。

    (2)为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发生,应注意用量不宜超过1000万国际单位/日,如反应过重应减量,甚至停止应用,另可采取间断给药。用干扰素前1小时口服酯氨酚(扑热息痛)可预防与控制发热。用扑热息能、阿斯匹林、消炎痛或类固醇可控制流感样症状。给予灭吐灵或利他林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应用干扰素期间应适当补充水份,预防低血压。夜间注射干扰素,可有助于耐受不良反应。

    (3)对干扰素任何一组分有过敏史的患者禁忌使用干扰素,如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孕妇、授乳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慎用。严重肾、肝及骨髓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病患者忌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慎用。

    (4)患者在对治疗耐受之前,不要驾车或操纵机器。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有效性的预测因素: 干扰素疗法开始前:

    ①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事4年;

    ②有急性黄疸型肝炎史;

    ③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中等度升高;

    ④血清HBVDNA与DNAP(DNA多聚酶)低值;

    ⑤肝组织病检示慢性活动性肝炎;

    ⑥血清抗-HIV阴性。具有以上特点者可期望有较好疗效。

    干扰素疗程的早期:

    ①血清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力明显升高者

    ②谷丙转氨酶活力一过性升高;

    ③血清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四人抗原增多;

    ④CD4/CD8比显著升高;

    ⑤NK活性低下者。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头2周出现以上特点者可望有满意疗效。

    在使用干扰素期间禁用小柴胡汤,因二者合用可发生药物性致性间质性肺炎。

    [药理研究]

    (1)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本品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转录相应的mRNA,进而转译为抗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实际上是一些酶类,如蛋白激酶、2’-5’寡腺苷酸合成酶、磷酸二酯酶等,可从不同环节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2)免疫调节活性。可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干扰素(干扰素)的产生和白细胞介素1的分泌;促进NK(自然杀伤细胞)细胞的活性,增强分泌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促进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等。从而起调控免疫应答的作用。

    (3)抑制细胞分裂和抗肿瘤活性。本品是正常和恶性细胞生长的有效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干扰素可抑制致癌病毒和化学臻癌物引起的肿瘤。
 
    (4)抑制肝纤维化。可直接或间接抑制纤维母细胞、Ito细胞与胶原合成。用于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恶性黑色素瘤,毛细胞白血病,尖锐湿疣等。

    干扰素脂质体

    [药品来源]脂质体是一种由类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封闭小囊,可包裹药物,为一种定向药物载体。

    [功效]除具有干扰素的各项功能外,还具有靶向作用、免疫增强作用、保护肝细胞作用等。
 
    [主治]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100万国际单位。

    [使用方法]肌注:每次100~300万国际单位,每周2~3次,疗程3个月。

    [药理研究]

    (1)靶向作用: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将所包被药物带到靶器官,如肝脏,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

    (2)免疫增强作用:可作为免疫佐剂,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

    (3)保护肝细胞作用:用于制备脂质体的多种天然磷脂是肝细胞的保护剂,脂质体包被干扰素后,使干扰素的作用增强,而且克服了干扰素易被机体体液中胰酶破坏,半衰期很短的缺点,可减少用药剂量,减轻不良反应。
 
    肝灵素

    [别名] 口含α-干扰素。

    [药品来源]本品主要成分为α-干扰素,含有16种天然人类干扰素亚类。

    [功效]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作用。

    [主治]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阿弗他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炎)、艾滋病病毒阳性者等。

    [剂型与规格]口含片:每片含200国际单位。干扰素。

    [使用方法]舌下含化,成人每次1~2片,每日1次,6个月1疗程,丙型肝炎患者可用2个疗程。

    [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少见,部分病人可出现暂时性鼻腔分泌过多。若每日用量大于500国际单位,可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2)病人将药片含在口内让其逐渐溶化,持续5分钟以上以便口腔粘膜吸收,切勿咀嚼或吞下药片。若整片吞下则干扰素会被胃中蛋白酶水解而失效。在含服前后30分钟内不要进食或饮水。

    (3)对曾有干扰素过敏的患者,忌用本品。

    (4)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病患者,有癫痫发作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和同时患两种疾病者,有骨髓抑制病者,均应慎用。

    (5)因尚无妊娠期及儿童含用干扰素的报道,孕妇及儿童是否应用本品,应由医生评估利弊后决定。 宜存放于4~8℃冰箱内,如室温保存,温度不宜超过25℃。

    [药理研究]本品仅含有低剂量的干扰素,其进入体内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明,可能是因口腔粘膜存在干扰素受体,本品舌下含化后干扰素通过口腔淋巴组织吸收,或通过一种未知的途径激活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发挥干扰素的治疗作用。

    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 (白介素-2,TCGF,PROLEUKIN)

    【药理及应用】IL-2可作用于IL-2受体而发挥作用。在免疫活性方面能诱导及增强杀伤(NK)细胞的活力;能诱导及增强依赖IL-2而获得对自身肿瘤具有细胞毒样活力的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简称LAK细胞);诱导及增强杀伤性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强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分泌;增加依赖抗体细胞毒杀能力。

    【用法】可试用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慢性活动性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等。

    【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体液潴留、氮质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性碱中毒等。

    *至于其他细胞因子(IL-1、TNF、IL-12、IL-18、FLT-3L、BPO、IL-7、IL-15GM-CSF、G-CSF、IL-13、IL-3、IL-4、IL-10、TGF、VEHF、NGF)因时间关系未收列其他生物制剂和动物制剂

    胸腺素 Thymosin (胸腺肽,胸腺多肽)

    【药理及应用】胸腺素可使由骨髓产生的干细胞转变成T细胞,因而有增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胸腺素的作用可能是:①能连续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②具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的作用;③能增强成熟T细胞对抗原或其它刺激的反应。胸腺素无明显的种属特异性。胸腺素已试用于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病。对胸腺发育不全症患儿可长期应用作替代性治疗。用于肿瘤病人,可见大部分患者T细胞数增多,也见有临床症状改善。对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国内猪胸腺素试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麻风、重症感染、慢性肾炎等等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时,发现对麻风和重症感染的效果最为满意,对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某些眼病也有一定疗效。

    【用法】肌注: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胸腺发育不良症幼儿,每天1mg/kg,症状改善后,改维持量为每周1mg/kg,作长期替代治疗。

    【注意】

    (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少数病人有荨麻疹、皮疹,个别病人出现头昏等。

    (2)注射前或停药后再次注射时须作皮试。

    转移因子(Transfer Fautor,TF。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 和胎盘转移因子等)
 
    [来源]白细胞转移因子系自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的含有多核甙酸和多肽的小分子物质,主要存在于血循环中的小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其分子量小于3,500—5,000。 [性状]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冰冻后再融化,允许有微量颗粒存在。本品能耐去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具有可溶、可透析、可超滤,可冷冻干燥的性质,低温时可保存数年,而不耐热,如加热56℃30分钟其活性则完全消失。

    [作用与用途]本品具有激发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主要作为改善和提高患者细胞免疫的措施。用于病毒性疾病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慢性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白色含珠菌、球袍子茵的感染;细菌感染如麻风及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盘形红斑性狼疮、肿瘤及某些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疗效。

    [用法与用量]一般每次1—2单位,每1 —2周1次,皮下注射于上臂上三角肌内侧或外侧,也可注射于皮损周围、皮损内、颌下或腋下淋巴周围,也可做穴位注射(如足三里),局部治疗时可加入2%盐酸普卡因注射液2ml,防止疼痛。
 
    [注意事项]

    1.本品注射剂2ml含1单位相当于4×108白细胞的提取物,并有O.5%氮合为防腐剂。

    2.用法与用量可因病种不同而异,如带状疱疹或单纯疮疹1次注射1—2单位即可,而肿瘤则需长期应用,其他一些慢性病l一2周注射l一2单位,3个月为1疗程,以后酌情而定。

    3.本品副作用轻微,仅见注射部位疼痛,1—2小时后渐减轻(加普鲁卡因也可减轻),偶有皮疹、痞痒、痉疮样损害。少数病人出现短暂发热反应。
 

文章转载于网络,仅供阅读浏览,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这里,掌握健康资讯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抗癌健康网官方微信;
健康之路 与你同行
癌症预防更多>>
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是健康身体的基本保证,也是癌症防治最为关键的方法之一。[详情]
热文欣赏更多>>

健康阅读

推荐欣赏

  • 热门推荐
  • 最新期刊
  • 疾病关注
长期憋尿,膀胱癌,长期憋尿引发膀胱癌
[详情]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术
[详情]
筷子致癌?靠什么吃饭?
[详情]
卵巢囊肿并不可怕
[详情]
调理内分泌多吃黄色食物
[详情]
吃腐乳致癌可信吗?
[详情]
资讯排行榜更多>>
肺癌康复指南吃什么?
信息聚焦更多>>
化疗药物中成药止痛药
特罗凯平消片阿司匹林
易瑞沙西黄胶囊扑热息痛
赫赛汀消癌平片盐酸哌替啶片
卡铂珍香胶囊吗啡
顺铂肝复乐胶囊芬太尼
视频推荐更多>>
肿瘤热文欣赏更多>>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平台联系我们

抗癌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CopyRight©2008-2018 www.ca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48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