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抗癌健康网!  
放入收藏夹 | 返回首页

腰背痛及其治疗

2010-06-09

抗癌健康网

手机看网页

导读:腰背痛及其治疗-抗癌健康网-中国一流的癌症肿瘤交流平台

腰背痛及其治疗
一、概述
 
  腰背痛指下腰、腰骶、骶髂、髋、臀及下肢痛的总称,俗称腰背痛。据统计70%~80%的人在其一生中经历着一次以上的腰背痛,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而腰背痛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因也十分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分类,从病因学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肌肉、骨骼、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
 
1 、
肌肉、骨骼、椎间盘或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2 、
外伤:骨折、脱臼、肌腱断裂;
 
3 、
炎症:风湿性、感染性关节炎、痛风等;
 
4 、
肿瘤:骨肿瘤、软组织的肿瘤
 
 
(二)
神经性疼痛
 
因脊髓神经受侵犯而引起的有:
 
1、
因机械性原因而受压迫:脊椎、脊柱的变性、变形、骨折、脱臼、椎间盘脱出、肿瘤所致的神经压迫;
 
2、
神经的外伤:神经的牵拉、切断、撕脱等;
 
3、
神经炎:外伤后神经炎;
 
4、
肿瘤
 
 
(三)
血管性疼痛:
 
1、
动脉性:栓塞、痉挛、外伤、硬化(雷诺氏症,动脉栓塞);
 
2、
静脉性:静脉炎。
 
 
(四) 其他脏器引起的痛:骨盆内脏、腹部内脏引起的痛。
 
  二、神经解剖
 
   (一)腰、骶神经的感觉支配:来自L1-5、S1-5(图1);
 
 
 
   (二)腰、骶神经的运动支配(图2);
 
 
 
  三、体格检查
 
(一)
试验
 
1、
直腿抬高试验:评价坐骨神经根(L4-5)的情况,小于30度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
 
2、
骨牵拉试验:评价腰神经根(L2-4)的检查。患者俯卧,轻拉其髋部并最大限度的弯曲膝部,大腿前部(L2-3)或小腿内侧(L4)疼痛提示有腰神经根损伤。
 
 
(二)
反射(左右侧应对照试验)
 
1、
膝腱反射:反射中枢在L2~L4,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L2~4神经受侵犯,如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反射亢进提示在比脊髓更高位中枢侧有病变(锥体路障碍),如脑脊髓肿瘤,出血时;
 
2、
跟腱反射:反射中枢在S1~S2;减弱或消失常因S1~S2神经发生病变或受侵犯;亢进则预示比脊髓更高位中枢侧有病变;
 
3、
足跖反射:反射中枢在L1~L2,属于表层神经反射,因此在该部位末梢神经或中枢神经受侵犯时均可消失或减弱;
 
4、
提睾肌反射:中枢在L1~L2,脊髓圆锥部或马尾神经障碍时发生该反射减弱或消失;
 
5、
肛门反射:中枢在S2,脊髓圆锥部或马尾神经障碍时减弱或消失;
 
6、
巴彬斯基反射:中枢L5~S1,阳性可能由于锥体路障碍(1~4岁小孩可为生理性阳性)。
 
 
  四、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在于区分根性和非根性疼痛,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预防疼痛慢性化。
 
(一)
药物治疗
 
1、
非甾类消炎药:如阿斯匹林、芬必得、双氯芬酸钠、氯诺昔康等。对炎性疼痛和骨关节疼痛,非甾类消炎药是首选的指征,但长期应用应注意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2、
非麻醉性镇痛药:如舒敏(曲马多),该药为人工合成的中枢性镇痛药,其镇痛机制包括了与阿片受体结合(与μ受体亲和力为吗啡的1/6000)及抑制脑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等两个方面,两种机制协同达到强止痛作用。适用于中重度疼痛,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不管是静注、口服或硬膜外腔注入,均能发挥相同的止痛效果,该药几乎不抑制呼吸,对循环心脏的影响轻微,无依赖性和耐受性,也无欣快感和平滑肌等副作用。成人用量每次50~100mg,每日2~3次,每日总量不宜超过400mg;治疗剂量很少发生副作用,有时会出现疲倦、口干、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出汗等副作用。已上市有速释胶囊及缓释片。
 
3、
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度冷丁、芬太尼、可待因等。
 
 
 
(二)
理疗:温热、按摩、运动、电针。
 
 
(三)
神经阻滞:有椎旁、骶管、硬膜外、关节腔及痛点神经阻滞等,阻滞用药常为局麻药加糖皮质激素。
 
 
(四)
手术治疗:病情严重且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五、临床常见的腰及下肢痛
 
(一)
急性腰扭伤
 
抬重物或扭腰时突然发生的剧烈腰痛,青壮年多见。
 
1、
病因
 
由于外力的作用,使腰部肌肉撕裂,筋膜破裂,肌疝,出血,部分关节轻度扭伤或关节滑囊嵌顿,继而产生损伤部位水肿、炎症、肌痉挛等导致疼痛。
 
2、
临床表现
 
(1)
症状:
 
腰部扭伤史;
 
疼痛性质:开始为剧痛难忍,刀割样痛,丝毫不敢活动,咳嗽喷嚏会使疼痛猛然加重,疼痛范围主要在腰背部,也可向臀,腿和腹股沟放散。
 
(2)
体征:
 
体位:避免活动的强迫体位;
 
压痛:损伤处肌肉软组织明显压痛,局部可有肿胀和淤斑,棘突上或棘间压痛提示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损伤,棘突旁压痛表明肌筋膜损伤、腰骶、骶髋关节压痛为该关节扭伤或滑膜嵌顿;
 
肌紧张:为保护性机制,脊柱强直,骶棘肌紧张,隆起,压痛。
 
(3)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可初步诊断,但需与骨折、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或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
 
休息:2-4周,以利于组织恢复;
 
药物:非甾类消炎药或曲马多等;
 
神经阻滞疗法:常使用局部局麻药封闭治疗;
 
针灸、理疗、推拿、按摩、超激光治疗。
 
 
(二)
腰椎椎管狭窄症
 
是中央腰椎管内神经根受压所致,可表现为神经根病损,假性跛行或马尾综合征。椭圆型的脊椎管狭窄的原因可能包括关节面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大,椎间盘突出,脊柱关节强直或任何联合病变而并行。
 
1、
病因与病理
 
(1)
原发性腰椎椎管狭窄:单纯由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引起的,临床很少见;
 
(2)
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由椎间盘椎体、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症,主要病理表现为:
 
椎管壁各组织退变引起增生、肥厚,使管腔容积减少。早期由于椎间盘退变、髓核脱水膨胀力减小,椎间隙变窄致使黄韧带及后关节囊松弛、脊椎不稳,发生椎骨假性滑脱,到椎管腔变窄。晚期,可继发椎间纤维环向后膨出,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椎体后缘唇样增生隆起、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突增生并肥大、黄韧带肥厚、致使管腔容积减小。椎管壁软组织在退变过程中常伴发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水肿,神经根和鞘袖肿胀,使狭窄加重。
 
在退变过程中可发生上关节突与椎板的旋转移位,加重狭窄。
 
2、
临床特点
 
(1)
腰背痛:长期多次反复的腰痛,有时可放射到下肢。一般先有腰痛,数年后再出现腿痛,腿痛的放射性不典型,可不受咳嗽、喷嚏、大便用力等增加腹压动作的影响,此与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区别。症状有单侧腿痛,但多是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单纯腰痛者较少,单纯腿痛者更少。腰背痛多因站立或行走而加重,卧床而减轻或缓解。
 
(2)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出现腰酸痛、腿痛或麻木、无力、抽筋,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继续行走。坐下或蹲下几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此种跛行也称为马尾间歇性跛行,与椎管内血管受压、神经缺血有关。
 
(3)
部分患者可有下肢麻木、冷感、乏力、某些肌肉萎缩以及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4)
过伸试验: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为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5)
CT检查: 能较好地显示椎管横断面形态,可见矢状径小于12mm(此测量准确,临床价值高),有向后延伸的骨刺,椎管内脂肪被挤压移位,硬膜囊变形,椎板的上下关节突肥大或见到黄韧带肥厚(正常在5mm以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有时也可见到钙化的后纵韧带。一般取腰4~5,腰5~骶1的小关节水平摄CT片。
 
3、
治疗
 
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
 
(1)
阻滞疗法
 
骶管阻滞:侧卧或腹卧,0.25%布比卡因或1%利多卡因10~20ml加得宝松1~2ml;
 
硬膜外阻滞:腰4~5或腰~骶1,用药同骶管阻滞;
 
局部阻滞:压痛部位或上下关节突、脊椎间孔阻滞;
 
疗程:如用得宝松每3~4周1次,3次为一疗程;如用地塞米松或甲强龙每星期1次,4~6次为一个疗程;
 
(2)
锻炼腹肌:在腹肌加强后可将腰椎控制在轻度屈曲位,一方面可增大血管容积促进静脉回流,改善马尾与神经根的血供,同时也缓解神经压迫;另一方面,可放松腰肌,加大腰骶角,减轻下腰部与腰骶部应力,从而使腰痛减轻。此方法对年老体弱肥胖者难以实行。
 
(3)
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松解神经根粘连,减轻疼痛。但要避免暴力扳拿。
 
(4)
腰部制动。
 
(5)
其它疗法:如小针刀、针刺疗法、电疗、骨盆牵引以及中药治疗。
 
对病程长、症状重且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可行椎管减压术。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和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产生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背痛。青壮年男性居多,中老年也不少见,是腰下肢痛的代表性疾病,占整个腰痛的20%左右。
 
1、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20~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发生退行性病变,以纤维环后外侧最明显,可发生小裂隙,成为椎间盘突出的基础,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受到损伤,致使椎间盘突出。突出部位以腰4~5及腰5骶1为最常见,因为此处承受应力最大;突出的类型有膨隆型、突出型、脱垂型、游离型及经骨突出型等;多为一侧型,仅少数为中央型双侧痛。一节椎间盘突出为最常见,少数病例有两节或更多节突出。椎间盘突出导致腰背痛的机理为:
 
1、
疝出的髓核刺激后纵韧带,产生腰痛;
 
2、
突出的髓核产生化学性物质和IL-1等细胞因子刺激神经根产生腰背痛;
 
3、
自身免疫致使脊神经根产生无菌性炎症;
 
4、
突出的髓核刺激压迫发炎的脊神经根;
 
5、
受压的脊神经根缺血。
 
2、
临床表现
 
(1)
症状
 
腰部外伤史、腰痛并向下肢放散是本病特征性症状,个别病人仅腰痛或腿痛。腹压增高时,如咳嗽、喷嚏、大便等,疼痛加剧,卧床休息症状减轻,疼痛多反复发作,因而使腰腿活动受限。
 
下肢麻木感  常表现为小腿外侧、足背皮肤麻木,疼痛缓解时,感觉迟钝和麻木感消失较慢。
 
马尾神经障碍 极少数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刺激马尾神经丛可出现会阴麻木、大小便失控等症状。
 
(2)
体征
 
腰椎活动受限与跛行,生理弯曲消失。
 
突出髓核相应的腰椎脊突或脊突旁局部压痛及叩痛;
 
(3)
体检: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曲颈试验大腿反射痛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
 
下肢感觉、肌力和反射减退
 
(4)
诊断:
 
病史
 
CT扫描:能间接提供椎间盘退变类型、突出方向、椎管狭窄程度;
 
MRI:对椎间盘突出具有显著诊断价值,但费用高;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腰椎管狭窄征、干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出口综合症、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鉴别。
 
3、
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休息:是急性期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要绝对卧床,时间2~3周。之后带腰围起床活动,但2~3个月不得弯腰持重物以免病情反复。此法虽然简单有效但不容易坚持。
 
双下肢或骨盆牵引:每侧重量7~10kg,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镇痛药/解痉药:根据疼痛程度可给予消炎镇痛药、舒敏、可待因等。
 
阻滞治疗:椎旁阻滞、硬膜外阻滞和骶管阻滞等均有良好的疗效。阻滞药物包括局麻药、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针灸、理疗、按摩和功能锻炼:根据条件,可行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疼痛缓解后逐渐进行功能锻炼、进行自我保健。
 
输液:急性期可给予激素,配合甘露醇,1-2g/kg,3-4次/日,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
 
(2)
溶盘手术:将胶原酶(胶原蛋白水解酶)注入髓核或椎间盘外行溶盘治疗,可溶解髓核及纤维环,但不损伤其他蛋白,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或吸出术  此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组织损伤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有条件者可以实施。
 
(4)
经皮激光椎间盘髓核切除或整形术可根据条件选用。
 
(5)
髓核摘除手术。
 
 
(四)
坐骨神经痛
 
由于多种病因导致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大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疼痛为主的症候群。
 
1、
病因与病理
 
坐骨神经由L4-5和S1-3神经组成。是由腰丛的腰骶干及骶丛分支组成的人体最长、最粗的下肢神经。其组成成分在椎管内为神经根,出椎管后合成2cm宽的神经干,经梨状肌下缘出骨盆,位于臀大肌深层、股方肌浅层,经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在大腿后面下行,然后分支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神经按病变部位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1)
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原发肿瘤、转移瘤、腰椎管狭窄症、腰骶部脊膜炎、椎关节炎、椎管内血肿、脓肿等。
 
(2)
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变在椎管外的坐骨神经走行上,如骶髋关节炎、盆腔感染、产钳分娩损伤、妊娠子宫压迫、盆腔肿瘤、髋关节炎以及全身疾病如糖尿病、中毒、周围血管病等等。
 
2、
临床特点
 
(1)
症状
 
根性坐骨神经痛: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腰背部酸痛,僵硬。疼痛从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面、国窝、小腿外侧直至足背外侧放射。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增加腹压时,疼痛加剧。小腿外侧及足背有针刺和麻木感。
 
干性坐骨神经痛: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腰背部不适不明显,主要沿坐骨神经走行的疼痛,增加腹压时疼痛不加重。小腿外侧及足背的感觉障碍较根性明显,坐骨神经病变区远病支配的肌肉无力,并可轻度萎缩。
 
(2)
体征
 
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常有强迫体位以减轻疼痛,如向健侧卧、患侧膝屈曲,坐下时健侧先着椅,站立时重心向健侧移位。脊柱往往向患者弯曲。病变部位的脊柱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可引起剧烈疼痛。小腿外侧和足背可出现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干性坐骨神经痛:沿坐骨神经痛走行的病变部如坐骨孔上缘、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中间、国窝中央、腓骨小头下及外踝有明显压痛。腓肠肌中点压痛明显。小腿外侧和足背可出现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3、
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原则是
 
(1)
查出病因,对因处理;
 
(2)
对症处理:卧硬板床,牵引,理疗、镇痛药物、针灸中药;
 
(3)
神经阻滞:对根性坐骨神经痛,可以采用脊神经根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干性坐骨神经痛则可根据不同的可能病变部位,采用不同部位的坐骨神经痛;
 
(4)
手术::对于椎管肿瘤、椎管狭窄、难治性腰椎间盘脱出症,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五)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梨状肌损伤压迫坐骨神经所导致的臀腿疼痛综合征。中老年多见。
 
1、
解剖
 
梨状肌位于小骨盆的内侧面,上方有臀上神经和同名动静脉;下方有阴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神经和动静脉通过。
 
2、
病因
 
(1)
外伤:髋部扭伤、梨状肌突然猛烈收缩,使髋关节剧烈外旋;髋关节强烈内收,内旋,牵拉梨状肌使其受损。
 
(2)
受风受冷:使梨状肌痉挛。
 
(3)
盆腔炎症:自盆腔侵犯梨状肌,从而影响了通过梨状肌的神经。
 
3、
临床表现
 
(1)
症状:多数患者有髋部扭伤史、受凉史或盆腔炎史:跛行,自觉患肢缩短。臀部酸胀,大腿后面、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有时伴有小腿外侧和足趾麻木感。
 
(2)
体征:身体半屈曲,走足跛行,有强迫体位;腰部无异常,梨状肌痉挛肿胀,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疼痛反而减轻。
 
4、
治疗
 
(1)
药物:解热镇痛药、曲马多等;
 
(2)
神经阻滞: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阻滞;
 
(3)
理疗针灸。
 
 
(六)
变形性膝关节病
 
指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或称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等。为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区别,多成为骨关节病。属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失调性活动性动力疾病过程。最终关节变形,功能丧失,而其中膝关节往往最先受累及。多在50岁后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1、
病因:
 
(1)
透明软骨退行性变;
 
(2)
软骨下骨磨损;
 
(3)
滑膜及关节囊变性;
 
(4)
肌肉痉挛;
 
(5)
疼痛:该病关节痛来自关节囊和肌筋膜囊的神经分布,Ⅵ型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血管周围。纤维囊、关节脂肪垫及关节阻滞小血管,它对疼痛高度敏感。但正常情况下它并不兴奋,在关节囊或韧带牵张或有化学刺激物、缺血、损伤、炎症组织释放如乳酸、组胺、激肽和前列腺素时,Ⅵ型受体活化。因此认为,疼痛来自关节机械的和/或化学刺激。
 
2、
临床表现
 
(1)
症状: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关节活动时有磨擦痛。当软骨下骨受侵时,出现静止时关节痛,气候变化常常使疼痛加剧。最常受累的是膝关节,其次是手和髋关节。活动时关节可出现各种声音,休息后关节僵硬,难以立即活动。晚期可出现膝关节不稳。
 
(2)
体征: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有压痛。膝关节伸展困难。关节周围肌肉挛缩、僵硬。X线显示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关节腔变窄,软骨下骨有硬化或囊腔。晚期骨端变性。
 
(3)
膝关节出现角畸形,以内扭转畸形最多见。
 
3、
治疗
 
该病属于增龄老化的退行性变,其病理过程难以逆转。以全身对症治疗为主,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
 
(1)
全身治疗:包括局部休息和药物治疗,但无须关节制动,可加用理疗按摩。对肥胖者减肥有重要治疗意义。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避免活动过度,以免骨赘、骨折脱落至关节腔内。
 
(2)
阻滞疗法:关节周围痛点可用局麻药加激素注射止痛,注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激素引起的关节病变,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酶可能有利于减轻关节磨擦痛。
 
(3)
手术疗法:如病人发生进行性畸形和顽固难治性疼痛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七)
足跟痛
 
足跟痛包括跖筋膜炎、跖骨融合、跟下脂肪垫不全和跟管综合征等。
 
1、
病因
 
由于长途步行,使跖腱膜、趾短腱等在跟骨结节附着部位反复牵拉,发生无菌性炎。原有扁平足者则更易劳损。炎症久而久之逐渐纤维化、钙化而形成跟骨骨刺。后跟和中足关节先天性纤维连结时,在上述刺激长期牵扯下,容易发生关节炎症。由于这些关节炎的存在,可发生足跟痛。
 
2、
临床表现
 
(1)
跖筋膜炎:起病缓慢,40岁以上中老年多发,足跟下疼痛,向前放射,清晨下床站立时痛甚,不敢站立行走;但行走片刻疼痛又可缓解,行走多又可使疼痛加重,多为位于跟骨下前方的针刺样痛。检查可发现跟骨前内侧区有深在的明显压痛点,病人可能是扁平足。如有骨刺,可触及硬性肿物并有压痛,X线检查有骨刺形成。值得指出的是,不一定发现骨刺都有跟骨痛,而有跟骨骨刺者也并非均发生跟骨痛。
 
(2)
跟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跟骨脂肪垫缺损后经常反复硌伤,跟痛范围涉及整个跟部脂肪垫。触诊跟下有空虚感,压痛范围广泛,X线检查有时脂肪垫钙化。
 
(3)
跟管综合征:夜间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感。站立时症状明显。症状的分布依受累的神经分支而有所区别:跖神经受累时,从踝至足跖和大跖;胫神经跟内侧支受累,分布在足跟和足趾内侧痛。跟内侧区压痛。在敲击神经远端时,其支配区产生异感。为区别神经本身有无病变,应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率的检查。
 
(4)
跟部滑囊炎:常见于一侧跟腱止点部痛,行走、站立和剧烈活动后疼痛加剧。跟腱附着处压痛,可触及肿物,有时可触及磨擦感和捻发音。
 
3、
治疗
 
(1)
跖筋膜炎:可试穿足内翻鞋,内侧足弓垫起,或足跟下垫一中间挖空的海绵垫圈,必要时可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若疼痛持续或严重可考虑局麻药如激素局部注射,如果注射部位准确疗效较好。
 
(2)
跟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阻滞。
 
(3)
跟管综合征: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和激素跟管内注射,也可采用经皮电刺激止痛。极个别病例可采用手术松解术。
 
(4)
跟部滑囊炎:可选用手术治疗、解热镇痛药和局麻药加激素注射。
 
 

文章转载于网络,仅供阅读浏览,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关键词: 腰背痛 腰背治疗 ]

在这里,掌握健康资讯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抗癌健康网官方微信;
健康之路 与你同行
胆囊癌更多>>
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详情]
热文欣赏更多>>

健康阅读

推荐欣赏

  • 热门推荐
  • 最新期刊
  • 疾病关注
长期憋尿,膀胱癌,长期憋尿引发膀胱癌
[详情]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术
[详情]
筷子致癌?靠什么吃饭?
[详情]
卵巢囊肿并不可怕
[详情]
调理内分泌多吃黄色食物
[详情]
吃腐乳致癌可信吗?
[详情]
资讯排行榜更多>>
肺癌康复指南吃什么?
信息聚焦更多>>
化疗药物中成药止痛药
卡莫司汀复方鹿仙草颗粒阿司匹林
优福定慈丹胶囊扑热息痛
替加氟西黄丸盐酸哌替啶片
奥沙利铂臌症丸吗啡
吉西他滨贞芪扶正颗粒芬太尼
视频推荐更多>>
肿瘤热文欣赏更多>>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平台联系我们

抗癌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CopyRight©2008-2018 www.ca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4848号